辞暮与昔——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文化变化及反思(2/2)
且不论这种现象利大于弊抑或弊大于利,我们每个人在选择所追求的精神文化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随大流,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才能真正找到适合我们的精神文化流。
(三)实践文化
说到实践,几乎是所有老师家长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的一个词。而“实践文化”一词并非我有意标新立异。当一种社会存在呈现普遍化的特点,并蓬勃发展时,将其上升为一种文化亦无可厚非。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实践文化的变迁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80年代,前文已提到,正是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的热潮。因此,出国热的实践文化在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文凭热,经商热(伴随社会上的下海热并行),从政热也是许多大学生热心的实践文化。
90年代于今有许多相似点,例如社会实践热,计算机热,社会挂职热云云。相较80年代不难看出,此时的实践文化实践性和现实性要显著的多。
而到了近年,考研热,考证热,社团热以及村官热在其间占据了主导地位,相信各在校大学生们对这些热门实践文化一定不陌生。
实践文化归根究底要从实践中得来,因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避免盲目单一选择实践文化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最后,在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文化变迁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真正的文化,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当今的过去的,一定有其存在的必要和道理。我们所要做的,是发展,创新和传承,不可对过去多于依赖,亦不可盲目排斥。
王国维先生曾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暮花辞树”,应是如是。
参考文献:仇道滨《感性与理性交织下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