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武则天生死之间的不凡历程 > 第480章 李隆基崛起-武三思倒台

第480章 李隆基崛起-武三思倒台(2/2)

目录

当夜幕笼罩整个洛阳城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悄然拉开了帷幕。万骑营将士如鬼魅般潜入宫中,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正在寝宫商议着篡位之事,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降临。葛福顺一声令下,将士们如猛虎般冲入寝宫,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吓得惊慌失措。还未等她们做出反应,便被乱刀砍死。

与此同时,李隆基率领的人马也顺利攻入武三思的府邸。武三思正在书房与亲信密谋,听到外面传来喊杀声,脸色顿时变得煞白。他慌乱地想要逃跑,却被李隆基堵在了书房门口。李隆基看着武三思,眼中充满了愤怒与鄙夷:“武三思,你这逆贼,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武三思扑通一声跪地,磕头如捣蒜,颤声哀求道:“殿下饶命啊!我都是被韦皇后蛊惑,一时糊涂才犯下这些错事,求殿下看在武李两家世代姻亲的份上,留我一条性命。”李隆基冷哼一声,怒斥道:“你这奸佞之徒,为了一己私欲,勾结韦后,妄图颠覆大唐江山,罪无可恕!”言罢,手起刀落,武三思顿时身首异处。

解决了武三思后,李隆基迅速带兵与葛福顺等人会合,在宫中展开了一场肃清韦氏党羽的行动。一时间,宫中喊杀声、求饶声交织在一起,韦氏一党的势力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下迅速土崩瓦解。

待到黎明破晓,整个皇宫已被李隆基等人控制。沾满鲜血的宫墙在晨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一场危机暂时得以平息。

当李显得知宫中变故时,整个人都惊呆了。他匆忙赶到朝堂,只见李隆基率领众将士整齐排列,神色冷峻。朝堂之上,韦氏和武氏党羽的官员们或被五花大绑,或伏地颤抖。李显又惊又怒,指着李隆基喝道:“吾儿,你这是何意?怎可在宫中擅自发动兵变,诛杀朝廷命官?”

李隆基赶忙跪地,朗声道:“父皇恕罪!儿臣实是无奈之举。韦皇后与武三思意图篡位,祸乱朝纲,危及我大唐社稷,天下苍生亦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儿臣为保我李唐江山,不得不出此下策。”

李显听后,沉默良久,脸上满是复杂的神情。他心中既对李隆基的擅自行动感到愤怒,又深知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所作所为确实罪不可赦。最终,李显长叹一口气,缓缓说道:“罢了罢了,你起来吧。此次你虽行事鲁莽,但终究是为了大唐,朕不怪你。”

经此一役,朝堂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氏与韦氏势力被连根拔起,大唐暂时摆脱了内乱的危机。

然而,太平公主因在此次政变中也出了不少力,且她本就聪慧过人,在朝中的威望逐渐升高。她看到李隆基展现出的非凡才能与谋略,心中不禁产生了一丝忌惮。而李隆基也察觉到了太平公主对自己隐隐的敌意。一时间,这对姑侄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公主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在朝堂上安插了许多亲信,势力愈发庞大。她自恃拥立李显有功,对朝政多有干涉。而李隆基作为太子,身边也围绕着一批有识之士,他们都期望辅佐李隆基成就一番大业,恢复大唐的繁荣昌盛。

一日,太平公主在自己的府邸召集亲信商议对策。她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李隆基这小子,心机深沉,手段狠辣,如今身为太子,日后若登基称帝,恐我太平府再无宁日。诸君可有良策,遏制其势力?”

一位幕僚思索片刻后说道:“公主殿下,如今太子羽翼未丰,我们可在朝堂上散布谣言,诋毁太子的声誉,让陛下对其产生猜忌之心,从而削弱太子的势力。”太平公主微微点头,又有人进言:“殿下,我们还可在朝中拉拢一些中立大臣,孤立太子,使其在朝堂上难以施展拳脚。”

太平公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冷笑道:“好,就依你们所言。我倒要看看,这李隆基能有多大能耐。”于是,一场针对李隆基的阴谋在暗中悄然展开。

朝堂上,关于李隆基的各种谣言开始流传,说他居心叵测,发动政变实则是为了自己谋权篡位,并非真心为了大唐江山。李显听到这些谣言后,心中不禁对李隆基产生了一丝怀疑。他虽没有立刻采取行动,但看向李隆基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审视。

李隆基察觉到了朝堂气氛的异样以及父皇态度的转变,他深知这背后定是太平公主在搞鬼。但他并未慌乱,而是沉着应对。他一方面更加谨言慎行,在朝堂上兢兢业业,处理政务时尽显才能与忠诚,以实际行动来打消李显的疑虑;另一方面,他也在暗中调查太平公主的势力布局,准备寻找时机,一举打破太平公主对他的围剿。

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争斗中,大唐的命运再次悬于一线,而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较量,也逐渐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整个大唐都被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不知这场姑侄之间的权力博弈,究竟会走向何方。

一日,吐蕃使者前来大唐,带来了诸多珍宝,却也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吐蕃提出,要大唐派遣一位公主和亲,并且指名道姓要太平公主前往。朝堂之上,众人听闻此消息,顿时炸开了锅。

太平公主又惊又怒,站出来大声说道:“吐蕃蛮夷,竟敢提出如此无理要求!想我大唐公主,怎能远嫁那等偏远之地,此乃对我大唐的羞辱!”李显亦是面露难色,他深知吐蕃势力不容小觑,若贸然拒绝,恐怕会引发两国战事,但让太平公主去和亲,他又实在不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