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逃离古比雪夫(1/2)
失去了装甲坦克部队这一坚实护盾的古比雪夫,宛如一座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的孤岛,其防守态势愈发艰难。每日里,明军的飞机如黑色的死神,呼啸盘旋于城市上空,投下密集的炸弹;大炮则如愤怒的巨兽,发出震天动地的咆哮,炮弹如雨点般倾洒而下,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与硝烟之中,片刻不得安宁。
在这危如累卵的局势下,试图依靠大量步兵去抵挡明军的进攻,无疑是螳臂当车。苏军士兵们虽怀着必死的决心,但血肉之躯又怎能敌得过钢铁武装到牙齿的大明军队?城内的处境更是每况愈下,弹药几近告罄,粮食储备也消耗殆尽,饥饿与绝望如同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然而,即便在如此绝境之中,约瑟夫依旧态度强硬,严令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死守古比雪夫,半步都不许后退。
面对如此困境,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深知,若想绝境求生,唯有向莫斯科请求空投物资,以解粮食与弹药的燃眉之急,否则,投降便成了唯一的出路。然而,苏联空军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每一次空投行动都宛如踏入地狱之门。大明空军的喷气式战机 262 天天在上空盘旋,加装的空对空火箭弹威力惊人,岂是安装普通机炮的伊尔飞机所能抗衡?苏联空军的数次空投尝试,皆被大明空军打得丢盔卸甲,损失惨重。那一架架被击中的飞机,如折翼的鸟儿般坠落,熊熊燃烧的残骸见证着空投行动的惨烈失败。如此一来,苏联空军飞行员们几乎谈之色变,无人再敢轻易执行空投任务。
但约瑟夫的严令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他们不敢违抗。于是,苏联空军绞尽脑汁,想出了几个无奈之举。其中一个办法便是,不等与大明空军正面交锋,便匆匆将物资随意一扔,便慌慌张张地返航复命。毕竟,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也无人敢跟在飞机屁股后面监督。然而,这样的做法导致大量物资落入大明军队之手,而古比雪夫城内的军民,依旧只能在饥饿中苦苦挣扎。
另一个办法则是,冒着大明空军的猛烈攻击,拼尽全力冲进古比雪夫城内降落。飞行员们深知,只要能冲进城中,便有高射炮的掩护,相对安全一些;若是选择返航,十有八九会被大明空军击落。然而,在大明空军严密的封锁之下,能侥幸冲进去的飞机犹如凤毛麟角。即便勉强冲进去十架八架,它们所携带的那点物资,对于这座陷入绝境的城市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
随着明军如潮水般步步推进,古比雪夫的失守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这里终究不是当年的斯大林格勒,既没有源源不断的援兵,也没有及时送达的救援物资,根本无法复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奇迹。
此刻,罗科索夫斯基元帅陷入了两难的痛苦抉择之中。一方面,若执行约瑟夫的命令,那便意味着要带着几十万军民与大明军队拼死一搏,最终同归于尽。但这样的决定无疑是极其卑鄙的,让无辜的几十万军民为这场残酷的战争买单,他实在于心不忍。另一方面,若选择让几十万军民投降,自己和古比雪夫方面军的高层出逃,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跑回莫斯科,极有可能被指控为叛国罪,面临死刑的严惩。但要是真的投降,又坐实了叛国之名,甚至还可能连累家属。
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最终还是出于对几十万军民生命的怜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给古德里安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请求为苏军一众高层留一条生路,以此来换取几十万军民的投降。
古德里安收到信后,与朱由检进行了商议。二人权衡利弊后,觉得这笔交易可行。毕竟,若能快速解决古比雪夫的战事,便能节省时间,集中精力去攻打斯大林格勒。而且,朱由检本就没有赶尽杀绝的想法,他深知战后的世界百废待兴,将会极度缺少劳动力,这些投降的人员,日后必定能派上大用场。
于是,古德里安迅速回信给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告知他只要城内的苏军放下武器投降,明军可以对离开的苏军高层网开一面。投降当天,大明王朝的空军将停止一切行动,同时放开空中管制,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等人可乘坐军用飞机自行离开。
得到回信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最终决定让留下的军民自行投降,而他将带领古比雪夫方面军的高层和临时政府机构官员一百多人,乘坐十架飞机飞抵莫斯科。这些飞机,正是此前苏联空军向古比雪夫运输物资时,因不敢返航而留在当地的,如今恰好派上了用场。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之所以要带着这么多官员返回莫斯科,心中其实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些人当中,除了军方高层,大多数都是政府高官,其中不乏部长级别的重要人物。他心想,大家一同返回莫斯科,人多势众,约瑟夫想必也拿他们没办法,毕竟法不责众嘛!
投降当天,古比雪夫城内那个隐蔽的小型军用飞机场一片混乱,人满为患。众多高官们都想搭乘飞机逃离这即将沦陷的城市,奔向莫斯科寻求一丝生机。然而,飞机的座位有限,自然要紧着高官和军方要员乘坐。为了能得到一个宝贵的座位,有些人甚至开始出高价购买。一根金条,虽然价值不菲,在莫斯科或许能换来一座别墅,但此时,连一个飞机座位都买不到;两根金条,或许还有一试的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