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徐氏略记 > 第219章 汉代工官徐高

第219章 汉代工官徐高(1/2)

目录

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残陶上,“工徐高,元凤三年制”几个古朴的刻痕,跨越两千年时光,将一位汉代工官匠人的身影带到世人面前。元凤是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年号,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坐标下,徐高以工官匠人的身份,在陶器制作的方寸天地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技艺传奇,也折射出汉代手工业的辉煌图景与匠人群体的生存状态。

汉代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是一种将制作者的名字刻在制成品上的规定。这一制度的目的不仅在于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更是为后人了解古代匠人的重要途径。徐高留下的陶文,便是这一制度的生动例证。

徐高作为一名工官匠人,隶属于官方的手工业机构。他的工作场所极有可能是位于长安城附近的官营作坊。这些官营作坊汇聚了众多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在这里共同劳作,相互交流技艺。

官营作坊内部有着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这种严格的管理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同时,作坊内还拥有先进的制作工艺,这些工艺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改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长安城附近的官营作坊,可以说是汉代手工业技术的核心发源地。这里的工匠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和实用器具,为汉代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正值西汉昭帝时期,社会经过“昭宣中兴”前期的休养生息,经济逐步恢复,手工业生产也迎来蓬勃发展。官府对各类器物的需求旺盛,陶器作为日常生活和祭祀等活动中的重要用品,制作要求极高。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身于陶器制作的精细工作中。

陶器制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且需要高度专注的工艺,而徐高在这个领域可谓是大师级别的存在。他深知,要制作出精美的汉代陶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尤其是选料这一步骤。

汉代陶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但并非所有的黏土都适合用于制作陶器。不同产地的黏土,其性质存在着显着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陶器的质地和烧制效果。因此,徐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最适合的黏土。

为了找到理想的黏土,徐高常常会深入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会仔细观察各个产地的黏土,用手触摸感受其黏性和质地,甚至还会亲口尝一尝,以判断其杂质含量。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他终于找到了一种黏性适中、杂质极少的优质黏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