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享太庙乐章之四《景云舞》(1/2)
享太庙乐章之四
景云舞
惟睿作圣,惟圣登皇。精感耀魄,时膺会昌。舜惭大孝,尧推让王。能事斯极,振古谁方。文明履运,车书同轨。巍巍赫赫,尽善尽美。衢室凝旒,大庭端扆。释负之寄,事光复子。脱屣高天,登遐上玄。龙湖超忽,象野芊绵。游衣复道,荐果初年。新庙奕奕,明德配天。
《景云舞》译文:
唯有聪慧能成圣,唯有圣德可登皇。
精诚感通天神耀魄,适时膺受盛世永昌。
舜惭己孝难比其德,尧让帝位弗如其光。
功业极致谁能媲美,亘古至今无有同方。
文明昌盛顺天运,车轨文字四海同。
煌煌功业昭日月,尽善尽美世所崇。
临朝听政凝旒冕,端居大庭执斧扆。
释却重任托贤俊,光复帝业传圣子。
超脱凡俗如脱敝屣,飞升九天归于玄极。
龙湖浩渺身影远逝,象野苍茫草木萋萋。
复道留存先帝衣冠,初年荐果以表追思。
新庙庄严焕奕奕,明德巍巍可配天地。
注释:
? 以四言为主,铺陈帝王“圣德承天”“功超尧舜”的至高功业,及“传贤传子”的治国理想。
? “耀魄”指天帝,“车书同轨”喻天下一统;“脱屣高天”化用黄帝升仙典故,暗喻帝王驾崩。
? 末句“明德配天”收束,呼应祭典“以明德享祀”的核心,祈愿先帝英灵佑护国祚。
赏析
解构《景云舞》:探寻唐时郊庙祭祀诗中的盛世图景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空中,《景云舞》宛如一颗散发着独特光芒的明珠,承载着唐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与精神追求。作为郊庙祭祀诗,这类作品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沟通人神、传承文化、表达祈愿的重要载体。《景云舞》以其宏大的叙事、华丽的辞藻和深邃的意境,全方位展现了唐代对君权神授的尊崇、对国家繁荣的期盼以及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首联:礼赞君主,奠定庄重基调
惟睿作圣,惟圣登皇
诗歌开篇“惟睿作圣”,短短四字,便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对君主的睿智与圣明进行了高度赞美。在古代,“睿”代表着聪明睿智,能够洞察世事;“圣”则象征着品德高尚,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君主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众人敬仰的对象。
“惟圣登皇”进一步强调了君主地位的神圣性。在君权神授的观念影响下,只有具备圣人般品质的人,才有资格登上皇位,统治天下。这两句诗开篇即奠定了全诗庄重、神圣的基调,将君主的形象塑造得高大而威严,仿佛为读者拉开了一幅宏大历史画卷的序幕。
颔联:感天应命,预示国家昌盛
精感耀魄,时膺会昌
颔联“精感耀魄”描绘了君主的精诚之心感动了天地神灵。“耀魄”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的是北极星,被视为天帝的居所,象征着宇宙的中心和权威。君主的虔诚与努力,能够与天地神灵沟通,得到上天的认可和庇佑。
“时膺会昌”则表明君主顺应天命,迎来了国家昌盛的时代。在古人的观念中,历史的发展是由天命决定的,而圣明的君主正是天命的执行者。君主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正是顺应天命的体现。这两句诗象征着国家即将迎来繁荣昌盛的局面,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氛围。
颈联:类比圣王,彰显君主德行
舜惭大孝,尧推让王
颈联“舜惭大孝”和“尧推让王”运用历史典故,将君主的德行与古代圣王舜和尧相媲美。舜以孝行闻名天下,他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兄弟的友爱,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尧则以禅让制,将帝位让给贤能的舜,展现了他的无私和高尚品德。
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高度赞美了君主的德行和功绩。君主的孝道超越了舜,他的胸怀和品德让尧也自愧不如。这不仅体现了对君主的崇敬与赞美,也暗示了君主的统治将开创一个比古代圣王时代更加辉煌的盛世。
第四联:盛赞功绩,突出君主地位
能事斯极,振古谁方
第四联“能事斯极”直接强调了君主的功绩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治理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振古谁方”则以反问的形式,突出了君主的功绩超越了古代的圣王。自古以来,还没有谁能够与君主的功绩相媲美,这进一步彰显了君主的崇高地位与影响力,将对君主的赞美推向了高潮。
第五联:描绘盛世,展现国家统一
文明履运,车书同轨
第五联“文明履运”描绘了国家在君主的统治下,文明昌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唐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切都得益于君主的英明领导。
“车书同轨”原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统一车辙和文字的政策,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与和谐。这里借用这一典故,表现了唐代国家的高度统一,各地之间交流频繁,文化融合,社会秩序井然。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国家的繁荣与昌盛,体现了国家的安定与和谐。
第六联:赞美国家,强调尽善尽美
巍巍赫赫,尽善尽美
第六联“巍巍赫赫”形象地描绘了国家的崇高与辉煌。“巍巍”形容高大雄伟,“赫赫”表示声名显赫,这两个词连用,突出了国家在当时的强大影响力和崇高地位。
“尽善尽美”则进一步表现了国家的完美与和谐。在君主的治理下,国家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都呈现出一片繁荣和谐的景象。这两句诗再次强调了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将国家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