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部分内容(1/2)
《性命圭旨》全文内容较多,以下为你提供部分内容。你可通过相关古籍网站或图书馆藏书获取完整内容。(画外音:哈哈哈)
元集·反照图 - 夹脊双关之窍注释
夹脊双关之窍,在背脊心,前对膻中,后对肾俞,属肾脉,为肾之系 。“夹脊双关之窍”处于人体背脊的中心区域,从空间位置而言,它犹如连接人体前后、上下的枢纽。在人体正面,其位置正对着“膻中”穴,膻中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素有“气会膻中”之称,是宗气汇聚之处 。宗气具有推动呼吸、行血气以及维持心脏搏动等重要功能,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夹脊双关之窍与膻中穴前后对应,意味着此窍与人体的气之运行紧密相连,通过调节夹脊双关之窍,能够间接影响到膻中穴所主的宗气运行,进而影响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 。
在人体背面,夹脊双关之窍正对着“肾俞”穴。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也是肾脏之气输注、转输于体表的部位,与肾脏有着直接的气血联系 。“属肾脉,为肾之系”表明夹脊双关之窍在经络系统中归属于肾脉,是肾脏在人体背部的重要维系之处。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又主水液代谢和纳气 。肾脉贯穿人体,与人体的诸多脏腑、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夹脊双关之窍作为肾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肾脏的功能,促进肾精的充养与肾气的生发 。
从内丹修炼的角度来看,夹脊双关之窍被视为人体能量运转的关键通道。在修炼过程中,通过特定的功法和意念引导,能够激活夹脊双关之窍,使人体的精气沿着督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上升,与任脉中的气血相互交融,实现人体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协调 。同时,夹脊双关之窍的畅通,有助于人体抵御外邪的入侵,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因为其不仅与肾脉相关,还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的气血、脏腑相连,能够调节人体整体的生理功能 。
在实际的养生保健和功法练习中,针对夹脊双关之窍的锻炼,如通过特定的脊柱拉伸、呼吸吐纳等方法,可以刺激该窍,改善其气血运行状况。长期坚持,能够起到强腰健肾、调和气血、宁心安神等作用,对预防和治疗腰部疼痛、肾虚、失眠等多种病症具有积极意义 。
元集·反照图 - 天谷泥丸之窍注释
天谷泥丸之窍,即上丹田,在两眉之间,入内一寸为明堂,再入一寸为洞房,再入一寸为泥丸。泥丸九宫中有帝席,魂神魄灵,分化列位,隐名曰天脑,亦曰至真一神,住于其中,以其形如泥丸,故曰泥丸 。“天谷泥丸之窍”又被称为“上丹田”,是人体极为重要的能量汇聚和精神意识活动的核心区域。其大致位置在两眉之间,从体表向体内深入探寻,往里一寸处是“明堂”,此处可被视为人体与外界信息沟通和感知的初步门户,在传统修炼理论中,被认为与人体的视觉、嗅觉等感官功能的调节以及对外界信息的初步接收、处理相关 。
再深入一寸便到达“洞房”,“洞房”在人体的能量和意识系统中,如同一个重要的过渡和整合空间,它进一步整合来自外界和人体内部的信息与能量 。继续深入一寸则抵达“泥丸”,这是上丹田的核心所在。“泥丸九宫”是对泥丸区域复杂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在古代修炼理论中,认为泥丸内部存在九个不同的位置或区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精神意识活动和魂魄的功能 。
“帝席”位于泥丸九宫之中,可理解为人体精神意识的最高主宰之位,象征着人体元神(最根本、最原始的意识和精神)所处之处 。“魂神魄灵,分化列位”指的是人体的魂魄等精神意识活动,在泥丸九宫之中各自有着明确的位置和功能 。在中医和传统修炼理论中,魂与魄是构成人体精神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魂主意识、思维、梦境等较为灵动的精神活动;魄则主人体的本能反应、感觉和运动等 。它们在泥丸九宫之中有序分布,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意识和生命活动 。
“天脑”“至真一神”等称呼,进一步强调了泥丸在人体生命和精神活动中的至高地位 。它被视为人体元神的居所,是人体与宇宙自然沟通、获取智慧和能量的关键部位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泥丸区域大致对应着大脑的部分区域,大脑作为人体神经系统的中枢,控制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精神活动 。而在传统修炼理论中,泥丸的功能超越了现代医学对大脑的认知,它不仅是生理活动的控制中心,更是人体精神意识升华、与宇宙本源相连接的重要通道 。
在传统的内丹修炼和养生功法中,通过特定的冥想、意念引导等方法,能够激活天谷泥丸之窍,促进人体精神意识的觉醒和升华,增强人体的智慧和感知能力 。同时,泥丸之窍的激活和畅通,还有助于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对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记忆力、提升思维能力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