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朝局新变(2/2)
武三思咬咬牙:“好,就按你说的办。”
很快,宋慈就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一些神秘人暗中威胁他,让他尽快结案,否则后果自负。但宋慈毫不畏惧,他坚信真相只有一个,必须要查个水落石出。
他在一次外出调查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原来,那些所谓的证据,都是武三思的人伪造的,他们买通了一些人,让他们作伪证。宋慈如获至宝,立刻将这个线索上报给武则天。
武则天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武三思,你好大的胆子,竟敢伪造证据,陷害朝廷重臣!”
武三思吓得连忙跪地求饶:“陛下恕罪,臣一时糊涂,被周兴蒙蔽,才犯下此等大错。”
武则天怒目而视:“将周兴打入大牢,等候发落。武三思,你身为皇亲国戚,不思为国效力,却在朝堂之上兴风作浪,即日起,免去你所有官职,闭门思过。”
武三思灰溜溜地退下,心中满是怨恨。而狄仁杰则因此事得以洗清冤屈,他对武则天感激涕零:“陛下圣明,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经此一役,朝堂上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但武则天深知,暗流依旧存在,各方势力的争斗从未停止。她看着殿下的群臣,心中暗暗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稳固朝堂,治理好这大唐江山。
不久后,西域传来消息,吐蕃蠢蠢欲动,似乎有进犯大唐边境的迹象。武则天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此时,朝堂上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的大臣主张求和,认为吐蕃实力强大,若贸然开战,只会劳民伤财;而有的大臣则主张出兵,扞卫大唐的威严。武则天陷入了沉思,她深知战争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必须慎重考虑。
狄仁杰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求和并非长久之计,只会让吐蕃更加嚣张。但出兵也需谨慎,我们可先派遣使者前往吐蕃,探清他们的意图,同时加强边境的防御,做好备战准备。若吐蕃一意孤行,再出兵不迟。”
武则天听后,觉得狄仁杰所言有理:“狄卿所言甚善,就依你所言。朕命你挑选一名得力使者前往吐蕃,务必摸清他们的虚实。”
狄仁杰领命后,经过深思熟虑,挑选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官员王玄策。王玄策虽然年轻,但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他接到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但也毫不畏惧。
王玄策带着一队人马,踏上了前往吐蕃的征程。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他们抵达了吐蕃的都城逻些城。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亲自接见了王玄策。王玄策不卑不亢,向松赞干布表明了大唐的立场和态度。松赞干布听后,微微一笑:“大唐乃天朝上国,我们吐蕃一直敬仰。此次边境之事,实乃误会,我们并无进犯大唐之意。”
王玄策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但他还是敏锐地察觉到松赞干布的话语中似乎有所保留。他决定在吐蕃多停留几日,进一步探清虚实。
在吐蕃期间,王玄策四处走访,与当地的百姓和官员交流。他发现,吐蕃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一些贵族势力对松赞干布的统治心怀不满,他们暗中勾结外敌,企图发动叛乱。
王玄策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情报,他立刻将此事传回大唐。武则天得知后,决定利用吐蕃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他们的势力。
她一面派遣使者与松赞干布保持密切联系,稳住吐蕃;一面暗中支持吐蕃内部的亲唐势力,帮助他们对抗叛乱势力。在大唐的暗中支持下,松赞干布成功平定了内部叛乱,对大唐也更加感激和敬畏。
边境危机暂时解除,大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武则天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她将继续带领着大唐的臣民,开创更加辉煌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