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现代才艺的构思(2/2)
她的思绪飘回到小时候,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她开始把一些 80 年代农村常见的劳动动作融入其中,像是弯腰插秧时,那一脚踩进泥里的扎实,身体迅速下蹲,双手快速而利落地将秧苗插入水田,手臂有节奏地摆动,像是在与土地对话;还有收割时,高高举起镰刀,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弯腰用力拉扯着成熟的庄稼,起身时那股腰背用力的劲儿,连贯动作一气呵成,都被她巧妙地编进舞蹈里。
她站在略显破旧的木桌前,桌上那面有几处斑驳的镜子,映出她专注的面庞。她的双脚随着脑海中的节拍轻轻点地,双手在空中灵动地挥舞,一边比划,一边嘴里还轻轻哼着旋律,那旋律时而激昂,时而舒缓,她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紧盯着镜子里自己的动作。当手臂摆动的幅度大了,她便微微皱眉,像是在与自己较劲,稍稍收一收;若是感觉力度不够,她便咬紧牙关,深吸一口气,再使使劲;一旦节奏不对,她也不气馁,只是轻轻摇头,重新再来。她不断调整,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反复琢磨。她渴望每个动作都能精准无误,既保留现代舞蹈的活力,将那些充满力量与动感的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又能让朝夕相处的村民们产生深深的熟悉感。她希望村民们看到她的舞蹈时,就仿佛看到自己平日里劳作的身影,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弯腰播种、辛勤耕耘,最终收获希望 。
在过去的几天里,沈念整日沉浸在舞蹈编排的世界中,反复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段节奏。她时而独自在房间里对着镜子比划,时而又在笔记本上勾勾画画,记录下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终于,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修改,她编排出了一段独具一格的舞蹈。这段舞蹈融合了现代舞的灵动与传统民间舞的韵味,为了让舞蹈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生动,她还精心设计了一些简单却巧妙的队形变化,时而如花朵绽放,时而似游龙蜿蜒。
随后,她马不停蹄地找来一起参加文艺汇演的女孩们。当女孩们聚集在排练场地时,沈念深吸一口气,开始教她们舞蹈动作。一开始,女孩们看着这些新奇的舞蹈动作,脸上满是陌生与疑惑,手脚似乎都不听使唤,动作僵硬又不协调。但沈念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她一次次地示范,从抬手的角度、转身的幅度到步伐的节奏,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她不断地鼓励女孩们,“别着急,慢慢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你们都很有天赋,一定能做好。” 在她的耐心教导下,女孩们逐渐找到了感觉,动作也越来越流畅,慢慢地掌握了舞蹈的要领 。
舞蹈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轮到歌曲的抉择,这无疑又是一道棘手的难题。沈念在现代社会时,便是个不折不扣的音乐爱好者,那犹如音乐宝库般的脑海里,储存着海量的歌曲,各种风格、各个年代的曲目应有尽有。可如今,要从这浩如烟海的歌曲中,挑选出一首契合这个时代的作品,谈何容易。她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眉头紧锁,一遍又一遍地在记忆中搜寻,将一首首歌曲在脑海中回放,反复权衡、筛选。那些节奏过于强烈、歌词过于前卫的歌曲被她一一排除,经过漫长而又艰难的抉择,最终,一首旋律悠扬动听、歌词满是积极向上力量的歌曲映入她的眼帘。这首歌在现代社会可谓是家喻户晓,可在这 80 年代,对于质朴的村民们而言,肯定是闻所未闻。
为了让这首歌曲彻彻底底地融入 80 年代的独特风格,沈念开启了一场精心的 “雕琢” 工作。她逐字逐句地研究歌词,把那些充满现代气息的词汇,比如 “互联网”“App” 等,换成了通俗易懂、贴合当时语境的词语。像 “远方的联系” 代替了 “网络沟通”,“新奇的小玩意儿” 替换了 “智能设备” 。同时,她还对歌曲的节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整。原本稍显急促的节拍,在她的重新编排下,变得更加舒缓,仿佛山间潺潺流淌的小溪,亲切又自然,这样的节奏更能贴近村民们的生活,让大家一听就心生欢喜。
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歌曲的那些日子里,沈念被一个棘手的难题绊住了脚步,那便是找不到契合自己歌曲风格的合适伴奏。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只需动动手指,便能从网络的浩瀚音乐库中轻松下载各类伴奏音乐,可身处这个物资匮乏、科技尚未普及的年代,一切都得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她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许久,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村里那支颇有名气的乐队。这支乐队虽不算专业,却时常在村里的各类活动中登台表演,乐队里有一些简单的传统乐器,像音色悠扬的二胡、空灵婉转的笛子,还有能营造热闹氛围的锣鼓等。
沈念满心都被即将在村里文艺汇演上展示现代才艺的念头占据着,她怀揣着一丝期待,脚步匆匆,鞋底与地面摩擦,发出急切的声响,一路赶到乐队成员们平日里排练的那间略显破旧却满是音乐气息的屋子。屋内摆放着各类乐器,吉他随意地靠在墙边,鼓上落了些许灰尘,却无损它们在乐队成员心中的分量。找到他们后,沈念的眼神中满是真诚,语气中带着几分恳切,满怀诚意地和他们商量起来,询问能否为自己那首融合了流行元素与独特情感表达的歌曲量身打造配乐。乐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听闻沈念的新奇想法,原本平静的眼中纷纷闪过一丝兴奋与好奇,彼此对视间,能看到对方眼中跳动的火苗。他们小声地交头接耳,话语中满是对这个新鲜挑战的讨论。都觉得这是一次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尝试。虽说他们以往从未有过为现代歌曲配乐的经验,过去演奏的大多是村里传统节日上的民俗音乐,但骨子里那股热爱音乐、勇于探索的劲儿被瞬间点燃,就像被一阵狂风撩拨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他们互相拍着肩膀,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个个都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全力一试,誓言要为沈念的歌曲添上最适配的旋律。
于是,从那之后,沈念便和乐队成员们一头扎进了艰苦的排练之中。他们在那略显简陋的排练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着。每一次演奏,大家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瑕疵。乐队成员们不断地调整着乐器的音色,时而轻轻转动二胡的弦轴,让音色更加醇厚;时而微微调整笛子的吹奏角度,让音符更加圆润。在节奏的把握上,他们也是反复切磋,有人打着节拍,有人仔细聆听,一旦发现节奏有偏差,便立刻停下来重新商讨、调整,力求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能与沈念的歌曲达到完美融合的状态。
除了舞蹈和歌曲,沈念在服装和道具的筹备上同样耗费了大量心血。她心里十分清楚,对于一个出彩的节目而言,服装与道具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为了能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舞台效果,沈念翻箱倒柜,找出家中那些闲置许久的旧布料。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一头扎进了手工制作的世界。她精心挑选染料,将布料染成了橙黄、亮粉、湛蓝等充满活力的鲜艳颜色,这些色彩碰撞在一起,仿佛瞬间把人拉回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 80 年代。而后,她又穿梭在各个小店,淘来一些彩色珠子、复古花边等简单却又独具韵味的装饰,利用闲暇时光,一针一线地将它们缝在布料上。每一个针脚都凝聚着她的专注与期待,最终,这些经过她巧手改造的服装,不仅看起来漂亮夺目,还完美地呈现出了 80 年代那种独特的时尚特色,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与记忆。
在道具方面,沈念宛如一位灵感爆棚的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她不辞辛劳地穿梭在竹林间,精心挑选粗细均匀、质地坚韧的竹子,随后又购置了色彩斑斓的彩纸。回到家中,她便一头扎进制作中,运用灵巧的双手,将竹子削成合适的形状,再用彩纸细致地包裹、粘贴,制作出了栩栩如生的花朵,花瓣层次分明、娇艳欲滴;还有那闪烁着光芒的星星,仿佛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这些凝聚着沈念心血的道具,在舞蹈中犹如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舞者们的灵动身姿,让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梦幻色彩。
随着文艺汇演的日子如同飞驰的列车般越来越近,沈念和她的伙伴们心中的紧张感也愈发浓烈。他们每天天还未亮就聚集在排练场地,开始进行高强度的排练。从舞蹈的动作规范到表情管理,从歌唱的音准节奏到情感表达,他们不断打磨、完善节目中的每一个细节。沈念深知,这场文艺汇演对她而言,犹如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意义重大。她不仅要向朝夕相处的村民们展示自己多年来苦练的才艺,更要借此机会,为自己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她在心底无数次给自己加油打气,相信只要自己拼尽全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这个凝聚着众人期待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开启人生新的篇章。